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2〕4号)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三化”联动的客观要求。农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省是农业大省,但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农业强省的差距较大,实现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当前,我省正处于推进“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的加速期,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更好地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保障,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我省耕地、水等资源约束不断加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才能确保全省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满足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需求,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我省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农产品知名品牌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合理布局农业产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应用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能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
(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潜力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既能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又可以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进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受益、持续受益、长期受益。
二、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更加注重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稳定发展粮油生产,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和现代畜牧业、现代林业、现代水产养殖业,着力提升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更加注重开发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推进三次产业协调融合,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效益;更加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发展业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升“两个带动”能力,走出一条符合西部实际、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积极建设蔬菜、水果、肉蛋奶和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坚持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不断壮大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主攻农民增收重点领域,拓展农民增收发展空间,优化农民增收政策环境,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筹协调现代农业发展和新村建设,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既合理布局、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又综合配套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拓展农业功能,提升新村建设水平。
——坚持政府扶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现代流通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农业综合效益。
(三)发展目标。
在第一轮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产业基地强县基础上,到2015年择优建成一批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产业强县,建成3个省级区域性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基本跨入全国农业强省行列(主要指标见专栏)。
——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000万吨以上,蔬菜、水果、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5000万吨、750万吨、125万吨以上,肉、蛋、奶产量较2011年分别增长19%、25%、25%。
——农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8%、3%、45%、3%、1%。
——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升。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
——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5万个;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00家;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到70%。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11万人。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
到2020年,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
(专栏见附件)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1.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继续实施“米袋子”工程,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健全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机制,完善农业生产奖补制度,保护和调动各方面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将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积极开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整乡、整县整建制粮油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加速高产技术推广应用,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努力实现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
2.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明确农业功能区域划分,找准产业发展定位,整合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连片建设,进一步做大川西蔬菜、川西南名优茶、龙泉山脉特色水果产业带,加快打造川中柠檬、龙门山脉优质猕猴桃、攀西设施蔬菜等产业集中发展区。培育打造千亿蔬菜产业、三百亿水果产业和百亿茶叶、中药材、食用菌、蚕桑、花卉产业等优势主导产业。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设一批保障性蔬菜生产基地,提升“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
3.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加快推进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以盆中平原丘陵区、盆周山区和川西南山区为重点,发展杨树、桉树等短周期木质原料林和楠木、桦木等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建成嘉陵江(中段)、涪江(中下段)、岷江(中段)、青衣江、安宁河等5个百万亩速生丰产木质工业原料林带;培育优质丰产纸浆竹林、材用竹林、笋用竹林、笋材两用竹林基地,建成渠江、青衣江、岷江(下游)、长江(四川干流)4个百万亩竹质原料林带;发展核桃、油橄榄、油茶等木本粮油基地,建成秦巴山地区、龙门山地区、涪江中游地区、大小凉山地区、沙鲁里山区(南路)核桃产业带;大力培育杜仲、厚朴、黄柏、银杏等木本药材基地以及椿芽、树花菜等森林蔬菜基地。实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业。大力推进林板家具一体化、竹浆纸一体化和林油一体化发展,提升人造板、家具、纸浆、木竹工艺品、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水平。
4.着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深入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巩固和发挥川猪优势,建成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优化和提升生猪品质。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禽等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和现代蜂业,实施“以草换肉蛋奶”、“以秸秆换肉奶”工程。加快建设四川盆地优质生猪、盆周山区优质肉牛羊、川西优质奶牛、川中优质禽兔产业集中区。基本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生态环境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5.积极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推进水产健康生态养殖,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渔业,大力推广池塘、稻田健康养殖和江河、湖泊、水库生态养殖。发挥我省冷水、亚冷水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势水产业和出口创汇渔业。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强化水生生态修复和建设。
6.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和城市郊区集中,扶持一批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与骨干加工企业相配套的中小微企业,形成以产业基地为基础的加工基地。积极开展产后贮藏、保鲜等农产品初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为重点的公益性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冷链运输。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态,构建以农批对接为主要渠道、以农超对接为发展方向、以直销直供为重要补充、以电子商务为探索趋势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7.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突出区域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发展以都市城郊观光、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体验、重走革命老区和地震灾区等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培育一批农业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文化浓郁、田园风光优美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点)。加强休闲观光农业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创意型、多功能农业,逐步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科普教育、生态环保、产品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新格局。
(二)加速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调整优化农业科研布局,推进重点实验室、区域性科研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促进涉农高校和省市科研院所构建定位科学、分工合理、良性互动的协调创新机制。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实施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着力突破一批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构建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深化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引进高层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农业科研分类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抓好涉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等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构建农科教企联合推广服务机制,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和促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六良”配套。积极推广轮作、间(套)作等栽培模式,建设“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产业基地。积极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大力组织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到田、到小区(场)。
3.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工程和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拔尖人才,特别是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改善基层农技人员知识结构,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毕业生到基层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依托“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培育一批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农村沼气工、科技示范户等新型农民,提升农业从业者素质。
(三)扎实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健全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及基层水利、林业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创新运行机制。开展农村政策咨询、农民负担监管、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管理、农村集体财务资产委托代理等农经综合服务。
2.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提高为农服务水平。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等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扩大覆盖范围,实现乡镇专业化服务组织全覆盖。支持发展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3.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围绕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提升农机作业、农资配送、科技推广、产品加工营销和农民教育培训等服务能力,推动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规范服务行为,维护服务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
1.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把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确定最低保护价,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大力发展订单生产,规范合同内容,提高订单履约率,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做强、做大、做优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紧紧围绕重点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行业“排头兵”。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
3.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实。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分散农户的联结、组织和服务作用,使其“为农服务、教农学技、带农入市、助农增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统分结合的生产经营机制,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创建部级、省级、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与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直接对接,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
4.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以县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为中心、乡级土地流转服务站为平台、村专业会计为信息员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林地、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向生产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逐步形成一些“小农场主”。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推广“大园区+小业主”发展模式。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以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重点,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全程的统一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标准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普及推广标准。集中创建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整建制推进示范县(场)建设。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应急处置机制。实行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级管理。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诚信制度。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
3.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动,进一步做大做强 “大凉山”、“川藏高原”、“峨眉山茶”、“蒙顶山茶”、“四川泡菜”、“秦巴核桃”、“广元七绝”、“张飞牛肉”、“巴山鸡”、“三江鲶鱼”等区域品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申请认定驰名、著名商标。引导品牌主体强化自律意识,建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公共品牌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品牌包装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重大工程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围绕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建设三大任务,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大力开展田土型调整、增厚土层、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建设,配套完善小型提灌设施、电力设施、农田灌排渠系,整治田间生产便道和农村机耕道路,推进田网、渠网、路网和电网“四网”配套。到2015年,在100个重点县建成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全省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例达到43%。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目标,坚持“防洪抗旱并重,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结合”,加快推进亭子口水利枢纽、武引灌区二期、毗河供水一期、升钟灌区二期、宣汉白岩滩水库、米易马鞍山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新建一批小型水库和引提水工程,大力实施已成灌区续建配套和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到2015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
(三)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推进林板家具一体化、竹浆纸一体化和特色经济林建设为重点,实施新增林业产值千亿示范工程。围绕88个生猪主产县,开展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深入实施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提质扩面工程,扩建一批种猪场、仔猪繁育场和水产良种场,新建、扩建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和优势特色水产健康养殖基地。到2015年,建成1000个万亩亿元现代农业示范区、2000万亩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00万亩生态健康水产养殖基地、1万个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新增出栏优质商品猪2000万头养殖能力。
(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立优质种子(苗)、畜禽、水产新品种基因库,培育一批突破性优良品种。健全品种审定、保护、退出制度。建设特色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和粮油制种基地、畜禽原良种场和保种场、水产原良种场。培育一批育种能力强、技术先进、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建立种子质量鉴定中心,完善种业监管体系,加强种子质量监管。到2015年,农作物种子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巩固提升种业大省地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80%,水产原良种覆盖率达80%。
(五)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完善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机装备总量持续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实施农机化示范县建设工程,重点突破关键环节技术瓶颈,探索全程机械化发展模式,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条件的县(市、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养殖业机械化。支持农机制造业发展。发展塑料大棚、滴灌喷灌等设施农业,提高现代农业设施水平。
(六)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水等资源。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畜禽和水产遗传资源保护。推广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种养业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推进秸秆禁烧及其综合利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开展植树造林,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实施草原保护重大工程,坚持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七)农业防灾减灾工程。加快主要江河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实施“六江一干”(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砻江、长江上游干流)重点河段堤防工程。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完善水文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加快动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预警与防控体系建设,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和防控措施,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增强信息共享性。加快抗旱减灾体系和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引导。各地要按照国家和我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根据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既要突出主导产业,统筹谋划一、二、三产业发展,统一规划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区域化专业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聚化集约化农产品加工区,又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增强规划实施的连续性。
(二)增加农业投入。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切实发挥财政政策和涉农资金的合力效应。
(三)加强农村金融创新。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拓展政策性银行支农功能,强化商业银行支农社会责任,继续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大力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全面解决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基本金融服务覆盖问题。通过财政以奖代补和风险补助方式,加快推进全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和推广林权抵押贷款。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覆盖面。扩大农业保险和森林保险覆盖区域,增加试点险种,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农村综合保险等涉农保险,支持开展农村商业保险,推进涉农保险协调机制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行民办公助方式,构建“投、建、管”三位一体的支农项目建设机制。
(四)增强示范引领。扎实抓好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力争建成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项目资金整合的投入区。坚持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平台和抓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培育打造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产业基地强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积极开展粮油高产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和畜禽水产示范场创建。
(五)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加大吸引省外、国外资本的力度,拓宽农业发展融资渠道。加强交流合作,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物质装备和经营管理理念,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力。切实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广泛聚集农业产业化外向型企业,积极开展农产品境外展览展示推介活动,进一步开拓港澳台及国际市场,推动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外交全局战略目标,推动农业境外投资合作,探索建立海外农业基地,提升我省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四川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分管省领导为召集人,省委农工委及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科技、商务、农业、水利、林业、畜牧食品、扶贫移民等部门(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定期研究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农业厅,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各地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制订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确保现代农业发展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四川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