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经济法规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的通知》(教体艺〔20113号)精神,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以下简称科报会)将于20129月在天津市举行。本届科报会委托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具体组织实施。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风气,通过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实践创新、技术创新,提高我国高校体育科研水平,加速高等学校体育科学化进程,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高校体育工作新局面做出贡献。

科报会主题:健康第一、创新发展。

二、征文对象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学校体育科研、管理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三、征文要求

科报会论文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选题指南》(附后)的范畴为主,并注重掌握以下原则:

1.重点突出。论文选题以研究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教育规划纲要、建立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营造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深化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等内容为重点。

2.方法科学。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符合课题性质,满足课题研究需要,研究设计科学,方法运用合理,注重运用新型研究方法,倡导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重,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并重,总结经验与指导实践并重。

3.成果创新。论文的研究成果有开创性,客观把握学校体育现状,科学揭示其规律,正确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对策。理论性的研究能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或丰富、发展已有的理论;应用性研究论文能反映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研究成果有利于解决学校体育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4.文体规范。报送的论文应概念清晰、论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资料真实、引证和图表规范,每篇论文不超过5000字,并提供不超过800字的论文摘要,每篇论文署名作者不超过5人。

四、报送要求

1.本届科报会对推动中央7号文件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增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加强高校体育学科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推进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对此要予以充分重视,根据本通知要求广泛宣传、充分动员,认真做好论文的征集和选送工作;要发动高校体育工作者积极撰写论文,通过单位推荐、组织专家评选、举办报告会等形式,确保论文的报送数量和质量。

2.论文以省(区、市)为单位,通过“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官方网站”(http://www.dyh2012tj.com)统一报送。每省(区、市)报送的论文不超过150篇,论文报送日期为2012412012520,逾期不再受理。

3.论文的报送方法、格式、录用、奖励、参加会议办法等事项另发。

附件: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选题指南

附件: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

本指南主要遴选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选题和拟定论文题目时的参考提纲,不作为论文的具体题目。

一、学校体育发展战略和理论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

高等学校体育创新发展规律及特点

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相互关系

高等学校体育评价

高等学校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

高等学校体育科研现状与对策

中外高等学校体育比较研究

二、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

体育教学质量标准和体育课程评价标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与效果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组织形式、教学方法

大、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目标衔接

高等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体育学习理论建构与实践

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

三、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活动现状

社会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文化

大学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制和运行机制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每天锻炼一小时”组织实施

四、高等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

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

大、中、小学“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高等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创新

高等学校群体竞赛组织实施

●“教体结合”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

五、高等学校体育学科专业建设

优化高校体育人才结构研究

体育类专业培养模式

体育类专业培养方案

体育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

体育类专业培养质量体系

体育专业学位培养体系研究

六、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

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干预对策

大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

科学运动与健身的理论与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

高等学校特殊群体的体育健康需求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

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防护

七、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

高等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

高等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高等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与能力

高等学校体育运动伤害相关法律和制度保障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实施现状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与运行模式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中的应用